工业区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地形资源、相邻加成和城市布局。优先选择被矿山或伐木场包围的地块,每处战略资源能为工业区提供额外生产力加成。若周边存在多个矿山或伐木场,相邻加成会显著提升,尤其在挂上工匠政策卡后效果翻倍。水渠虽能提供少量加成,但需消耗区域槽位,需权衡其性价比。工业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后期工厂和发电厂的辐射效应,覆盖范围内城市均可享受生产力增益,因此需尽量将其置于多个城市的中心位置。
工业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协同规划至关重要。若计划建造娱乐中心或商业中心,可尝试将工业区与这些区域相邻,部分文明特性会因此获得额外加成。例如德国汉萨商业行会工业区紧邻商业中心时产能提升明显。需注意避免工业区过度集中导致区域槽位紧张,通常每3-4座城市共享一个高加成工业区即可满足需求。早期可通过建造者开发矿山临时补充生产力,中后期再逐步完善工业区体系。
丘陵地带因天然携带生产力加成,适合作为工业区基底;平原地区若缺乏资源则需谨慎选择。河流或湖泊附近的地块能通过水渠提升住房和微量加成,但需消耗额外生产力建造。若地图以平原为主,可依赖矿山和战略资源弥补地形缺陷,必要时通过政策卡或大工程师点数加速工业区回本。
后期工业区的电力供应功能不可忽视。发电厂的6格辐射范围需覆盖尽可能多的城市,因此工业区位置应提前预留扩展空间。多伦多城邦的宗主国加成可扩大辐射范围,但常规情况下仍需通过紧凑的城市群设计实现高效覆盖。工业区的二级建筑如工厂回本较慢,若非急需生产力或特定文化胜利需求,可优先建设其他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