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防的核心在于合理搭配防御武器,其中榴弹炮、反坦克炮和防空炮是三大关键选择。榴弹炮凭借其高伤害和范围攻击能力,能有效压制敌方步兵和轻型装甲单位,适合作为城防的第一道火力屏障。反坦克炮则专精于对抗敌方装甲部队,尤其是中重型坦克,其高穿透力能在敌方接近城墙前造成致命打击。防空炮虽不直接参与地面防御,但能有效拦截敌方空袭,避免制空权丢失导致的被动局面。这三种火炮的协同部署,可形成立体防御体系,应对多兵种混合进攻。
城防火炮的布局需遵循纵深原则,避免将所有火力集中在前沿。榴弹炮应部署在城墙内侧或制高点,利用射程优势覆盖中远距离目标;反坦克炮则需靠近城墙或交通要道,确保在敌方装甲突破前将其摧毁。防空炮的站位更为灵活,通常分散布置在资源建筑或指挥中心附近,防止敌方轰炸机定点清除关键设施。需火炮的射程和视野必须匹配,若缺乏侦察单位辅助,远程火炮可能因视野盲区无法发挥全部威力。
科技研发对城防火炮的强化至关重要。优先升级榴弹炮的爆炸范围和装填速度,可显著提升对集群目标的压制能力;反坦克炮的穿甲和精准度科技则能应对高阶装甲单位;防空炮的追踪速度和射高升级可有效对抗高速战机。城防建筑的耐久度科技也不容忽视,它能延长火炮在敌方火力下的存活时间。资源分配上,钢铁和石油是火炮生产与维护的基础,需确保其稳定供应。
若敌方频繁使用步兵冲锋,可适当增加榴弹炮比例;面对装甲洪流时,反坦克炮的数量需提升至总火力的40%以上;若遭遇空中压制,防空炮与高射机枪的混合编组更为稳妥。指挥官还应定期检查防御工事的损耗情况,及时修复被摧毁的火炮阵地。城防并非孤立系统,需与联盟成员协同布防,形成区域联防网络,避免单点突破导致全线崩溃。